top of page

臨時博物館 作品與藏品介紹 

董文胜

 

董文胜的收藏里不乏动物标本、骨骼。它们即是董文胜作为摄影创作的静物道具,又是艺术家思考的索引。在董文胜创作的一系列摄影作品中,常常伴随关于死亡、遗迹以及梦境的词条。无论是带有死亡性的太湖石如山峰般矗立在手骨中央,或是青苔杂草依傍骷髅头骨旺盛的生长,在表面荒颓冷逸的气氛背后却暗藏一种生机。艺术家在创作中,通过与自然的这种内在的沟通,对生死存亡、穷达祸福、是非得失等一系列天道人事进行理性思考,寻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价值的认定。

 

 

 

 

 

 

 

 

 

 

 

 

 

 

 

 

 

 

 

 

 

 

 

 

 

 

 

 

 

 

 

 

 

 

 

 

 

夏阳

夏阳展示了一系列扑克牌大小的古唐卡,作为藏传佛教信徒的随身佛,这批精微的唐卡在细密造型和斑蜕的色彩背后传递出一种远离凡尘的神秘色彩,这和董文胜带来的金雕干尸和头骨标本形成一种美学上的内在互文。从2011年开始,夏阳用绳子和绢粘合制作了一系列看似寻常的纸盒子,他有意避开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表达,而回归到一种看似”无目的重复“制作中,犹如虔诚的教徒一步一叩的朝圣之步。

 

 

 

 

 

 

 

 

 

 

 

 

 

 

 

 

 

 

 

 

 

 

 

 

 

 

 

 

 

 

 

 

 

 

李青

这次展览中,李青使用了多种关联性的语汇,物种起源,生存,进化,情爱,从他的收藏,荒木经惟的《天使祭》、伊门多夫的《猴与兔》,贯穿至他的作品中。

 

杉本博司记述摄影作品《露西》时,谈到我们通过考古,寻得第一对在荒芜大地上漫步的类人猿情侣,是否也可以追寻到爱的起源?李青基于杉本博司的摄影,将人类情侣漫步的形象制成神龛中的金像,从千万年前行至今日,将贯穿人类进化和繁衍历程的“爱情”置于神圣耀眼的光芒中。李青同系列的另一幅作品中,蒙娜丽莎的目光透过情侣的轮廓温和地直视观看者。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中,爱的起源如同美的定义一样,难以追溯。

 

 

 

 

 

 

 

 

 

 

 

刘建华

在这次展览中,刘建华首次将他收藏的郎红釉器皿与他的作品《容器》一同展出,构筑出一个清晰的互文关系。

艺术家刘建华并不认为自己带来的是收藏品,更多是一种文献。这恰恰契合了临时博物馆的策划初衷:并不是要做一个常规意义上的收藏展,更不是一个古董文物展,而是基于艺术家的趣味和选择,从一个不寻常的侧面切入艺术家的创作。这里所展示的“收藏品”,并不以世俗的物质定价为唯一标准,它们甚至可能是常人眼中的“不可收藏之物”,但它们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思考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

 

 

 

 

 

 

 

 

 

 

 

 

 

 

 

 

 

 

 

 

 

 

 

 

 

 

 

 

 

 

 

 

 

 

秦一峰

作为上海80年代抽象绘画的先锋,秦一峰二十年来一直在潜心研究明式家具,尤其是明式素工家具,已经是这个领域颇具名望的收藏家和研究者。在20多年的时间里,秦一峰早期的“线场系列”中清晰的线条、规制和体积渐渐弱化,成为具有弹性、自律而顺遂的绘画语言。正是把中国传统书法的线条和书写性融入他的抽象绘画中。这种类似石鼓文、篆书和汉魏隶书的线条与古代家具中的结构、比例、穿插形成内在的关联。在展览中,秦一峰展示了铁力木制的案几榫卯残件以及他花费多年心血编著的《明式素工圆方形制》,使得我们对最原始的古代家具的结构和断面有了新的认识。

 

 

 

 

 

 

 

 

 

 

 

 

 

 

 

 

 

 

 

 

 

 

 

 

 

 

 

 

 

 

 

 

 

 

 

 

韩峰

而韩峰同样具有很好的明清家具收藏。他带来了一组完整的明式素工家具,包括南官帽扶手椅,滕面圆杆素工圈椅,明式榉木后面插肩榫小翘头几等。在展厅中和秦一峰的家具残件形成互文对照的关系,也更加全貌地还原了古代文人的日常家居置物。

吴强

 

吴强的作品承袭了宋元主流的人文绘画旨趣,充满精巧灵秀的气质。他有广泛的收藏爱好,此次他展示了其中一类—日本浮世绘手卷。通过他的作品和收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循环:唐宋传统、受其影响至深的日本古美术,以及反受日本美学影响的中国艺术。吴强一方面对宋元山水画有深刻的钻研,另一方面承袭日本绘画和“枯山水”艺术形式的精妙,注重营造画面中淡泊空寂意境的同时,设色精致且气势磅礴,善于以小见大。吴强意在遵循如唐岱在《绘事发微》里所说"落笔要旧,境界要新"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创作语言力求表现艺术家自身对水墨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深入思考和淡定的生活态度。

 

 

 

 

 

 

 

 

 

 

 

 

 

 

 

 

 

 

 

 

 

 

 

 

 

 

 

 

 

 

 

 

 

 

潘汶汛

 

潘汶汛和刘琦的收藏都以古代木雕和石雕为主,潘汶汛也具有广泛的收藏兴趣,佛造像和佛画像是她收藏中的重点,木作佛造像尤为出色。她擅长的人物画技法,取法于古代造像和敦煌壁画的线条及气韵。唐以前的古美术造型艺术对她的创作影响极大。这次展览中,她带来的几件十分精彩的木雕,和几幅日本古代佛画。在她的绘画中,灵动的线条和诗性的节奏,晕染不可见的空气和无法确切测量的能量“场”,创造出悠扬沉寂的气质。潘汶汛曾写道,“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是她所钟爱的画中世界。

 

 

 

 

 

 

 

 

 

 

 

 

 

 

 

 

 

 

 

 

 

 

 

 

 

 

 

 

 

 

 

 

 

 

 

 

 

 

 

刘琦

 

刘琦的绘画造型单纯而凝重,既吸收了古代雕塑的线条和造型,也融合了毕加索、马蒂斯的风格。单纯并不等同于简单,相反,他的画面体现出微妙而丰富的精神内涵,既有壁画的质感,又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同时还具有波普式的平面感,也不失绘画性。刘琦的青州石雕收藏可达到博物馆级别,深刻的钻研也使他在这个领域内已颇具名望。他在临时博物馆中展示了一部分收藏。这些充满力量、题材各异的石雕残件反映了他对于绘画造型的长期思考:“中国绘画的造型观应当是与中国的雕塑,壁画,陶瓷,玉 器,青铜器,服饰等的造型观是一体的。如果从这个造型的生态里去总结就不难发现造型的规律。”

 

 

 

 

 

 

 

 

 

 

 

 

 

 

 

 

 

 

 

 

 

 

 

 

 

 

 

 

 

 

 

 

 

 

 

 

 

 

 

 

 

 

 

何赛邦

何赛邦在绘画中不断追寻“意外”,他熟谙传统水墨和当代艺术的密切关联和各自的困局,试图在绝对理性和绝对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丰富纯粹绘画语言的内在结构。他希望观看者读图时,可以摆脱表面图像的限制以及艺术对文本的依赖,既能感知各个意象之间微妙的关联,又能阅读到每一笔的用心。何赛邦多年教授儿童绘画,他时常在孩子们完全天然的涂鸦中获得不加矫饰的“意外”。今天艺术世界中反复探寻的原创性,在何赛邦眼中,就埋藏在不被视为艺术的稚拙之作中。孩子们的奇想恰恰处于成熟的感性和理性的中间地带,拥有难以想象、难以言明的可能性。

 

 

 

 

 

 

 

 

 

 

 

 

 

 

 

 

 

 

 

 

 

 

 

 

 

 

 

 

 

 

 

 

 

 

倪有鱼

 

对各色各样的“物”观察、辨析和收藏是倪有鱼的生活、工作常态。与庞杂丰富的收藏相呼应,他也以博物学的逻辑方式营造自己的创作系统。他从世界各地的跳蚤市场淘得残雕,佛像,浮屠甚至旧尺,老照片,他探究所藏之物古朴的美学,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他们存在的因由。藏品连同他们的历史在倪有鱼的作品中重生。此次在临时博物馆中,他展示了多年积累的犍陀罗时期的经典石像、浮雕,一系列珍贵的唐写经残片,上百件陶、瓷残雕,几件精致的木雕和两幅保存完好的《来迎图》。在他的三件“神龛式装置”中,也可以看到他如何将收藏物有机的聚合,使之成为具有全新艺术语言和逻辑结构的作品。

bottom of page